質性研究系列
n 方法介紹:何謂質性研究?質性研究或稱為質化研究,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,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。質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,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,質性研究強調,數據分析可能產生可信度的問題,或者模型不夠精確的問題。
質性研究者的目的是更深入瞭解人類行為、及其理由。質性研究方法調查人類決策制定的理由和方法,而不只是人做出什麼決定、在何時何處做出決定而已。 因此,相對於量化研究,質性研究專注於更小但更集中的樣本,產生關於特定研究個案的資訊或知識。
n 課程線:
課程名稱
|
課程內容
|
上課地點
|
質性研究I:從現象中尋找礦脈
|
1. 追求現象本質的研究策略─本體論、知識論、方法論
2. 社會生活的碰觸─研究“現象”的存在
3. 學術素養的敏感嗅覺─從有興趣的管理接觸開始
4. 隱藏在基本資料中的礦脈(三分資料三分想像的理論輪廓)
5. 研究策略─依據現象本質與知識特性設計方法
6. 收集理論輪廓內的資料(I)─(結構式、互動式、主動式)訪談
7. 收集理論輪廓內的資料(II)─結構式觀察與田野調查
8. 資料整理─”理論輪廓”的情節描述資料檔
|
課程結束
|
質性研究II:資料分析與理論形成
|
1. 資料分類建檔─現象情節的敘述章回
2. 資料的內容解讀與分析─編碼與建表
3. 變項形成與定義─資料塊歸類與歸納
4. 變項的邏輯脈絡─傾聽故事情節轉折
5. 理論建構─現象理論與文獻理論對話
6. 質性論文格式與撰述準備
7. 質性論文的重要條件
8. 研究行動與論文撰述實務研討
|
課程結束 | ※詳細授課內容,請參閱各課程的授課大綱。 |
|